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深圳·龙华钢琴博物馆开馆,以“琴”为书勾勒三百年艺术史诗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6-23 09:05:00    

258台历史古董钢琴,在光影交错间熠熠生辉,饱经时光打磨的琴键与琴弦,轻声诉说着钢琴艺术跨越时空的动人故事,成为深圳又一张亮眼的城市文化名片。

6月22日,深圳·龙华钢琴博物馆正式开馆,迎接八方来客共赏钢琴艺术之美。漫步馆内,仿佛翻开一本厚重的“琴书”,沉浸式体验音乐经典传承的独特韵味。“有一种情缘,只有在博物馆相遇。”馆长许经燕动情地说,“愿每位观众都能从这些珍贵藏品中,领略穿越时空的文化魅力。”

258台百年古琴奏响三百年艺术史诗

深圳·龙华钢琴博物馆坐落于龙华民治、北站片区,这座三层的艺术殿堂犹如一部凝固的钢琴发展史诗。走进5300余平方米的展厅,各式钢琴错落有致地陈列着——造型华丽的三角钢琴、典雅庄重的方形钢琴,还有简约大方的立式钢琴,这些历经岁月洗礼的“音乐精灵”,正散发着神秘而优雅的魅力。

“目前展出的258台钢琴,大多拥有一两百年的历史,最古老的已有250岁高龄,基本涵盖了整个钢琴发展史和音乐发展的黄金时期。”许经燕介绍,开馆展览以《消逝与永恒·历史钢琴大观》为主题,精心策划了多个特色展区,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约80台方形钢琴的专题展,其规模堪称全球之最。在邂逅大师展区,参观者可欣赏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肖邦、李斯特等伟大音乐家生前使用的或同期同款钢琴,其中有陪伴终身的,也有人生最后一场音乐会使用的钢琴。立式钢琴展区则展示这类钢琴从贵族沙龙普及到中产阶级家庭的发展历程。

围绕展厅走过一圈,参观者仿佛在翻阅一部立体的“琴书”,三百年的钢琴发展史在眼前徐徐展开。这些珍贵藏品,每一件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我的收藏不是随性而为,而是基于钢琴与音乐发展的完整脉络。”许经燕深情地解释道,“这些藏品汇聚在一起,既是钢琴演变的百科全书,更是我献给钢琴艺术的一封‘情书’,寄托着我对钢琴的特殊情感。”

正是怀着这样的情怀,许经燕建立了这座钢琴博物馆,希望让公众能近距离接触这些艺术品,了解钢琴背后的文化与历史渊源,推动艺术文化普及。“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许经燕这样总结他的理念。

40年琴缘,让历史琴音扎根深圳

自幼与钢琴结缘的许经燕,在家庭艺术氛围的熏陶下,青年时期便在香港琴行担任钢琴教师。琴行里的用琴大多是二手钢琴,其中一台尤为破旧,几乎无人问津。而许经燕却偏爱用它练习,因琴难弹,他开始尝试修复。在此过程中,他对这台不知名品牌的旧琴产生好奇,就此开启了与古董钢琴的奇妙缘分。

1982年,许经燕正式踏上钢琴收藏之路。四十余年来,他几乎跑遍了全球各地,收藏了600多台古董钢琴,藏品年代跨越三个世纪。在收藏理念上,许经燕有着独到见解:历史价值是首要考量,其次看重钢琴在音乐发展史上的承启作用,最后才是填补自己收藏体系中的空缺,就如同集邮一般,缺了任何一张,都不算完整。

随着收藏规模的不断扩大,许经燕开始思考如何让这些珍贵的古董钢琴发挥更大的文化价值。他与深圳的缘分由此展开。当得知深圳致力于打造“钢琴之城”,他毅然决定将一台台古董钢琴跨越重洋运回中国,落户深圳。2012年,他着手策划首届深圳钢琴音乐节,至今已连续举办12届,如今已成为深圳一张熠熠生辉的文化名片。

在与这座城市的深度交融中,许经燕敏锐地发现,深圳虽在“钢琴之城”的建设中步履不停,却缺乏承载厚重历史底蕴的实体载体。这让他萌生了一个大胆构想——打造一座钢琴博物馆。“钢琴是属于全世界的艺术,需要有实实在在的历史积淀。”许经燕说,“只有将钢琴的历史深深扎根在深圳,这里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钢琴之城。”

对钢琴艺术的痴情,早已成为许经燕人生的主旋律。经过多年不懈努力,他的梦想终于化为现实——在他的钢琴博物馆内,250余台古钢琴静静陈列,每一架都凝聚着他数十年的心血,不惜耗资巨大,历经重重艰辛,从世界的各个角落搜集而来。对这位民间古钢琴收藏家而言,终极梦想是向世人讲述钢琴发展的历史长卷与每一件藏品背后的故事。而建成世界最大的钢琴博物馆,仅仅是个开始。

谈及博物馆的未来规划,许经燕介绍,这座全深圳甚至全国最大的历史钢琴博物馆,不仅是一个展示钢琴文化的场所,还将成为一个集教育、研究、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平台,馆内将定期举办钢琴音乐会、大师班、讲座等活动,并与国内外知名音乐院校和机构合作,推动钢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深圳晚报记者 曾虹/文 严文婷/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