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美育公共课创新实践 非遗技艺与自然美育深度融合

春末夏初,长沙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长沙县教育研训中心承办的《叶脉藏春——非遗叶脉画春日创意课堂》公共美育课录制走进松雅湖,星沙师生俯身拾叶,辨析叶脉,想象万千。

非遗赋能课堂:从自然规律到文化表达的双向解码
在松雅湖中学非遗教室,长郡双语星沙学校江飞老师通过“落叶如何重生为艺术品”的问题,引入叶脉画这一古老的民间美术。生物与化学学科的跨学科介入成为课程亮点:通过实验视频演示“选叶—碱煮—漂洗—固色”的叶脉提取工艺,学生首次发现,看似普通的树叶经科学处理后,其网状叶脉(如法国梧桐叶、桂花叶)因纤维致密、韧性十足,能成为薄如蝉翼的天然画纸。“唐代已有以叶脉撰抄经文的记载,这正是对自然材料的创造性转化。”江飞老师结合历史典故,让学生理解非遗技艺中“天人合一”的智慧。

湿地课堂:多学科视角下的自然材料探索
走出教室,松雅湖湿地公园变身“活教材”。学生在生物知识指导下筛选叶片:法国梧桐的掌状裂叶因主脉粗壮、侧脉交织,适合表现湿地林木的苍劲;桂花叶的革质叶面与细密羽状脉,成为工笔细描花卉的理想载体;银杏叶其扇形轮廓自带诗意,但为二叉分枝脉,叶脉不易提取作画。“睡莲、荷叶因叶片柔软易破损,无法保留完整叶脉,这正是生物学‘结构决定功能’的体现。”江飞老师的讲解,让选叶过程成为生物学科与艺术实践的衔接点。
学生仔细观察叶片透光下的脉络走向,记录不同叶脉类型(网状脉、二叉脉)的分布规律,将课本中的植物学知识转化为“如何让叶脉成为绘画语言”的实践思考。

创意工坊:当非遗技艺遇见现代美育
回到教室,创作环节成为多学科融合的“实验场”。化学知识指导下的环保固色剂使用,让叶片在保留脉络的同时呈现自然色泽;美术技法中的水彩晕染、丙烯勾勒,结合叶脉走向形成独特的视觉节奏——在法国梧桐叶的掌状主脉旁,学生用群青描绘湿地水鸟,让“叶脉即河流”的创意自然流露;在桂花叶的羽状侧脉间,细笔勾勒的鸢尾花沿脉络舒展,仿佛花香正顺叶脉流淌。
最动人的是文化内涵的注入:学生们借用“春风化雨”“绿意盎然”等诗词意象为作品命名,赋予叶脉画人文温度。学生以玉兰叶为纸绘《叶脉上的湿地》,在宽大的叶面中央绘就松雅湖观鸟亭,主脉化作湖边林中小径,侧脉晕染湖光,初一学生曾梓鑫说:“每片叶子都是自然的馈赠,我们用画笔让这份馈赠成为文化传承的载体。将叶脉画做成书签夹进书本,装裱成工艺摆件放进书房让传统化装点现代生活。”

动态展演:让非遗技艺在当代场景中“流动”
课程的高潮是融合音乐与舞蹈的动态展演。学生手持叶脉画穿行校园,配合鸟鸣与溪流音效,演绎“艺术回归自然”的诗意。
“此次课程打破了学科壁垒,让非遗不再是静态的技艺传承,而是与自然教育、创新实践深度融合的生动载体。”长沙市美术教研员詹蓉表示,学生在筛选叶片时理解生物特性,在制作叶脉时运用化学原理,在创作时注入文化想象,真正实现了“以美育人、以文化人”。
长沙县教育研训中心艺术教研员徐梦娥则透露,课程成片将通过“长沙智慧教育云平台”向全市推广,让更多学生在“一片树叶的旅程”中,感受科学之真、自然之美与文化之魂。
据悉,江飞老师作为松雅教育集团初中美术学科课程中心组长,携集团美术团队,利用松雅湖国家湿地公园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正开展《生态美育视域下中小学美术跨学科主题学习》市规划课题研究,该课程后续将拓展“非遗+生态”系列主题,带领学生在草木叶脉间续写更多关于自然与人文的动人故事。这场发生在松雅湖畔的美育实践,不仅是一次艺术创作,更是一次对“如何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生”的生动解答——当科学理性与艺术感性交织,当自然馈赠与人文匠心相遇,非遗技艺便真正走进了孩子们的生命体验,成为可触摸、可创造、可传承的文化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