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老韩有了“安心铃” 从生存焦虑到生活尊严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3 13:05:00    

工作人员正在为老人安装适老化设备。(图片均由记者梁淑芳摄)

家住木材运输公司家属院的居民韩恩葵提到这么多年享受到的暖心政策坦言:赶上了好时代。


来自新疆诚祥智慧养老服务有限公司的助浴师为老人进行助浴前的各种检查。

来自新疆诚祥智慧养老服务有限公司的助浴师王新迪正在为老人进行助浴前的准备工作。

新疆网讯(记者梁淑芳)7月22日,午后的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在木材运输公司家属院居民韩恩葵家的地板上。62岁的他撑着床边扶手起身,手扶着适老化扶手慢慢移到沙发上,看了看墙上的表,他按下床头呼叫器:“小赵,你们忙完可以过来了。”

呼叫器那头,政府购买服务的第三方企业——新疆诚祥智慧养老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赵俊杰回应,20分钟就到。作为今年政府买单的免费助浴受益者,韩恩葵已是第二次享受上门洗澡服务。

“家里的设施是2022年改造的,每周还有人上门打扫卫生、给我按摩,今年又多了助浴服务,以前想都不敢想,国家都给我们考虑到了,好政策让我的晚年生活更安心。”身为低保户和残疾受助对象的韩恩葵细数着近年来的生活变化,眼里满是笑意。

扶弱济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做好困难群众的民生帮扶工作,实现“弱有所扶”,是党和政府的庄严承诺。来自党和政府的暖心政策,犹如暖阳点亮了困难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正是因为基本生活有了制度性保障,为韩恩葵这样的困难群众兜牢了民生底线,才让他们深切感受到了来自党和政府的关怀以及祖国大家庭的温暖。

低保标准持续提高 民生保障更有温度

韩恩葵因患遗传性共济失调症,无法长时间站立,平时需轮椅代步。“2018年底纳入低保时,每个月500元。那时候,看病和日常开支全指望这笔钱,每一分都得精打细算。”他回忆道。

这样的日子,随着国家社会救助政策的持续完善逐渐改变。市民政局社会救助科科长张震阳介绍,2014年国家《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实施,确立了最低生活保障的基础性兜底作用,并明确要求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动态调整标准。

2019年,乌鲁木齐市修订出台《乌鲁木齐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办法》,进一步规范低保工作;2022年又印发《关于进一步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工作措施》,着力构建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

“你看这账本,低保金一直在涨。”韩恩葵翻出补贴记录:2018年是每月500元,2020年涨至650元,2021年调至700元,2025年涨至712元。还有每年冬天1000多元的取暖补助,日子宽裕多了。

2011年,乌鲁木齐市出台《乌鲁木齐市城乡困难家庭冬季取暖救助办法》,2022年进一步细化完善。10多年间,全市共发放取暖救助金1.98亿元,惠及困难群众26万余人次。

记者了解到,近10年来,乌鲁木齐市累计发放城乡低保资金10.13亿元,惠及困难群众191万余人次。城乡低保标准共调整6次,其中城市低保标准从2015年的380元/月提高至2025年的712元/月,增长87.4%;农村低保标准从2015年的195元/月提高至2025年的600元/月,增长了两倍多。

养老服务提质扩容 居家养老更安心

“年纪大了,加上残疾,腿脚不利索,去趟医院得请人帮忙,最怕半夜生病没人管。”这是独居的韩恩葵过去最大的心病。2021年,乌鲁木齐市推行“家庭养老床位”试点,为困难老人家庭进行适老化、智能化改造,他成为首批受益者。

如今走进他家,门口有防滑垫,卫生间装了扶手和紧急呼叫按钮。“去年冬天我半夜突发心脏病,按了呼叫器,社区和民政干部十几分钟就来了,救了我一命。”他说,这套改造政府全买单,没花自己一分钱。

这背后,是国家和自治区对养老服务的持续投入。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明确支持通过购买服务、建设设施等方式,为困难老年人提供居家社区养老服务。

家庭养老床位正是国家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的创新举措;“十四五”时期,民政部、财政部联合开展提升行动项目,为符合条件的经济困难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建设家庭养老床位,探索专业照护模式。

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王艳荣介绍,2022年,我市率先建成1280张家庭养老床位,在对老年人家庭进行适老化、智能化改造的同时,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导专业机构提供居家上门服务。今年继续为100位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家庭配置家庭养老床位,提升他们的居家养老生活、照护水平。

更让韩恩葵舒心的是,去年他家附近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建成运营,不仅提供日间照料、文化娱乐、助餐助浴服务,还能免费体检、理发。“我是‘金色晚霞’助餐项目的受益者,政府每个月补贴150元,考虑到我残疾,出门不便,每天按时按点送午餐到家。”他的话语中满是感动。

王艳荣介绍,2019年乌鲁木齐市获批全国第四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城市以来,研究制定实施方案,按照“一街一中心、一社一站点”原则推进建设:在街道(乡镇)建立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提供全托、日托等综合服务;在社区(村)建设日间照料中心(站),提供助餐、助洁、助浴、助医、精神慰藉等基本服务。

市民政局加快推进基本养老服务制度,通过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为特殊困难老年人持续提供上门服务,构建起基本养老服务保障“一张网”。

乌鲁木齐市财政局统计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我市在社会福利与救助资金方面下达26.4亿元,通过不断优化项目体系,完善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为困难群众织密兜底保障安全网。

截至目前,乌鲁木齐市已建成62个街道养老服务中心、344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基本养老服务覆盖全市80%以上的老年人;建成社区老年助餐服务点893个,年均服务老年人230万人次。今年将继续加大投入,新建10处养老服务设施,完善三级网络,逐步形成城市社区15分钟养老服务圈。“养老服务做好‘兜底’,老年人生活才能‘有底’。”王艳荣说。

助浴服务送上门 民生关怀更贴心

洗澡,这件再平常不过的事,对因疾病、年老体衰、行动不便的老人而言,却可能是难题。韩恩葵说,以前只能等弟弟妹妹探望时合力帮他洗一次澡,冬天都不敢洗澡。而今年6月,他成为了政府买单的免费助浴受益者后,每月都有赵俊杰在内的两名助浴师上门免费服务。

为老人检查皮肤状况,测量体温、心率、血氧后,另一名助浴师王新迪告诉老人:“今天身体状况非常好,咱们去做准备吧。”

说话间,助浴师们已经调试好水泵、浴槽和热水。助浴过程中,赵俊杰和王新迪始终与韩恩葵聊天:“叔叔,这里还痒不痒?”“水流大小行不行?”“身体不难受吧?”起初老人还有些紧张,在轻松的对话中逐渐放松下来。

国家卫健委曾公布,我国失能失智老年人数量达4500万;《中国养老服务蓝皮书(2012—2021)》预计,到2030年我国失能老年人总人口将达1亿人。庞大的群体背后,是巨大的助浴需求。从护理角度看,长辈每周至少应沐浴一到两次,但对长期卧床失去自理能力的长辈来说,洗澡格外困难。助浴服务的出现,为失能老人带去了体面与生存的尊严。

洗澡舒不舒服?韩恩葵说:“每次助浴后,整个人都轻松多了。水温刚刚好,泡在浴缸里,僵硬的关节慢慢舒展开,就像全身的毛孔都在呼吸一样。”

“老人大多恋家,喜欢在家里养老,希望有越来越多专业、到位的助老服务能送上门,这是许多残疾和失能老人家庭的心声。”赵俊杰说。

王艳荣说,随着社会老龄化加剧,为老年人提供全面、贴心的服务尤为重要。今年,乌鲁木齐市财政安排本级福利彩票公益资金,正式启动经济困难失能老人免费助浴服务项目,计划为200位经济困难失能老人提供贴心服务,正是对这一需求的积极响应。“未来,民政部门将不断探索创新,为老年人提供更加多样化和人性化的服务,让‘浴’见美好真正成为他们晚年生活的一部分。”她说。

多说一句

民生温度标注幸福刻度

在乌鲁木齐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里,民生保障的每一步跨越都镌刻着温暖的印记。低保标准连续十年上调,养老服务从社区延伸到家庭床边,助浴服务让失能老人重拾生活尊严……韩恩葵老人的故事,正是这座城市民生保障网持续织密的生动缩影。从最初的“生存型救助”到如今的“发展型保障”,从单一的现金补贴到多元化的服务供给,党和政府始终以动态调整的保障标准精准回应群众期待,让政策红利真正转化为百姓可触可感的幸福。

当适老化改造的“小扶手”装进门框,当助浴车的热水管接到床头,这些看似细碎的服务,实则是“尊严养老”最温暖的诠释。

从“有没有”到“好不好”,从“保基本”到“暖人心”,每一次政策调整都对应着群众需求的精准画像。这些政策如同精密仪器上的刻度,既标注着民生保障的进步幅度,也丈量着城市文明的深度。

当政策与需求同频共振,当关怀与尊严无缝对接,“幸福”便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可量化的城市温度。(记者梁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