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独居老人安全,让用电数据成为“电力雷锋”
大皖新闻讯在合肥市瑶海区恒通社区,有个“窗帘之约”成为邻里守望的代名词。清晨7点半拉开窗帘、傍晚6点合上窗帘,这个简单的动作不仅是独居老人的生活仪式,更是社区志愿者判断老人安危的平安信号。
然而,随着老龄化加剧,“窗帘之约”服务逐渐暴露出恶劣天气覆盖困难、志愿者短缺等瓶颈。为此今年2月初,该社区和供电部门想了个新办法——依托合肥市能源大数据中心,把用电数据变成独居老人家中的“电力雷锋”。如今,“窗帘之约”叠加电力大数据监测技术,为老人形成了“人工巡查+智能预警”的双重保障。

“窗帘之约”服务再升级,“电力雷锋”加入守护
清晨7点,志愿者张文竹的手机屏幕亮起——恒通小区某户前日用电量异常偏低。半小时后,社区志愿者便通过多方联络确认:独居在此的老人因身体不适已被子女接走照料。这场“虚惊”背后就是“电力雷锋”在默默守候。
据悉,自2021年起,恒通社区为独居老人定制印有特殊标识的窗帘,志愿者每日巡查开合情况,用“看得见的约定”守护老人安全。然而,随着老龄化加剧,“窗帘之约”服务逐渐暴露出恶劣天气覆盖困难、志愿者短缺等瓶颈。社居委和供电公司依托合肥市能源大数据中心电力大数据监测技术,守护老人安全。

“在获得老人或其子女授权后,我们可以为每位独居老人开展用电数据分析,当监测到老人用电量突增或突减后,预警信息会及时推送给社区志愿者,帮助他们更好地为老人提供帮助。”合肥供电公司瑶海分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用电监测分析系统具有数据准、实时性强等优点,不需要用户另外改装线路,就能够精准识别出老人异常用电、疑似离家等风险。
科技的温度,藏在细节优化里。该系统在开展用电监测分析时,除了会考虑老人家中的基础用电量外,还会将季节变化、电器使用习惯等变量纳入到算法中。2月16日的一次电量陡增的“假阳性”案例,供电部门在与社区志愿者求证后得知,老人家里新增了电取暖设备。工作人员随即调整该户模型的相关参数,优化算法逻辑,让监测系统变得更加“聪明”。
已试点一个月,形成“人工巡查+智能预警”双重保障
“窗帘之约”这个始于2021年的公益活动,如今叠加电力大数据监测技术,为守护老人安全形成了“人工巡查+智能预警”的双重保障。试点一个月以来,该监测系统已成功预警3起异常事件,为社区志愿者提供了及时、有效、准确的数据辅助判断,切实实现“让大数据多跑,让志愿者少跑”。“这不是替代,而是延伸。过去只能靠我们的志愿者双腿巡查,现在数据‘跑腿’让关怀更加没有死角。”恒通社区党委书记龚雪说。
据悉,这种创新模式正在重新定义社区养老的边界。当前,瑶海区拟持续推广“窗帘之约”活动,服务对象以辖区6层及以下住宅小区80岁以上的独居老人为主。未来,在电力大数据的强力支撑下,“窗帘之约”服务范围将进一步拓展,服务精准度将显著提升。
夜幕降临,恒通社区的窗帘陆续合上。在合肥市能源大数据中心数字大屏上,13条用电曲线平稳跳动,与街巷间志愿者手电筒的光斑遥相辉映。这场“双线守护”,恰似新时代的“电力雷锋”——既延续着1963年那个春天开始的邻里守望,又用电力数据拓展着温暖的边界。
大皖新闻记者 徐琪琪 通讯员 李明 丁文康
编辑 彭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