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特别策划 | 让母爱成为流动的滋养
今天是母亲节,当康乃馨和朋友圈祝福成为母亲节的标配,我们是否真正读懂了母亲?为孩子一往无前、倾其所有的母爱值得尊重,但一味歌颂“牺牲”、“为孩子放弃一切”,无异于将母爱异化为沉重的道德枷锁。当我们不再将母爱等同于“牺牲”,不再刻意制造催泪场景,才能看见母爱的本质。

什么是新时代的“母职”?
从张爱玲《金锁记》里扭曲的曹七巧,到李娟《我的阿勒泰》里的戈壁母亲,文艺作品不断解构“母职”,戈壁母亲开着拖拉机、满身尘土的身影,被赞为真实而生动的母性力量。电影《出走的决心》将一位普通家庭妇女自驾游的真人故事搬上银幕,这位长期困于家庭的母亲,被“对别人来说更重要”的事羁绊了大半辈子,终于决心离家找寻人生的意义。
越来越多的母亲用自己的方式诠释“母职”。南京“60后”杨薇女士退休后依然保持着自己的爱好和特长,成为南京市朗诵协会副会长、南京扬子江朗诵艺术团团长,杨女士“高能量”的生活状态传达一个理念:“母亲的人生剧本里她自己才是主角”。
当康乃馨和朋友圈祝福成为母亲节标配,年轻人已经重新定义母亲节礼物:代妈妈预约HPV疫苗、送母亲一份说走就走的旅游.....与其歌颂“牺牲”、标榜“孩子的人生轨迹是妈妈的世界地图”,不如让妈妈做自由的风,走出狭窄的忙碌圈,她的人生可以是旷野。
母爱的本质是什么?
小红书一位时尚博主,凭借“母女穿搭”走红,粉丝达到76万多。女儿说,和妈妈“有过隔阂和争吵,但不管有多少误会,我们彼此永远是对方最亲密最坚实的后盾。”代际认知差异也成了内容特色。
上海有对母女,“70后母亲”和“95后”女儿各自拥有独立公寓,每周三的“闺蜜日”成为互相充电的契机。这种保持呼吸感的相处模式,正在打破“牺牲-愧疚”的恶性循环。
本届斯诺克世锦赛冠军赵心童在其成长的关键节点,读书还是打球一度成为艰难抉择。“业内专家告诉我们,读书、打球很难兼顾”,赵心童的母亲文安笑回忆起儿子当年那段休学打球的经历时坦言:小孩喜欢,我就尊重他。
当孩子的天赋与热爱被尊重,当家庭的信任与支持化作前行的底气,那些看似“非主流”的人生选择,也能在荆棘中开出绚烂的花。母爱的本质是温柔的滋养,是包容的接纳,是放手的成全。
什么是母爱的最好模样?
两代人在对抗与共生中,共同成为更好的自己。允许彼此成为流动的河,让爱随着生命的节奏自然流淌,这才是最好的母爱模样。母爱用时光纺线织出温柔的滋养,陪伴我们穿越岁月的险滩,共同奔赴成长的山海。
策划/文字:王小芳
视频:赵岑